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9 月 26 日
最近更新:2025 年 9 月 26 日
你是否也曾在出國旅遊前到銀行換錢,或是進行外幣投資時,對著牌告匯率上一長串的數字感到一頭霧水?為什麼同樣是美元兌台幣,會有「買入價」和「賣出價」兩種價格,而且數字總是不一樣?
這中間的差距,就是我們常說的「匯差」。它不僅是銀行主要的獲利來源,更是每一位換匯者、投資人都必須徹底搞懂的關鍵概念。搞懂匯差是什麼,能讓你少走許多冤枉路,省下不必要的成本,甚至找到獲利的機會。
想像一下,銀行就像一間「貨幣雜貨店」。他們從全球市場「批發」進來各種貨幣(例如美元、日圓、歐元),然後再「零售」給有需要的顧客(例如你我)。
匯差,本質上就是這間雜貨店的利潤空間。銀行用較低的價格向你買入外幣,再用較高的價格賣出外幣給你,這一買一賣之間的差額,就是他們的收入,也是你我身為消費者必須支付的「交易成本」。
了解這些,你會明白匯差是金融市場的必然現象。而在像 Ultima Markets 這樣的全球交易平台上,投資者可以直接參與市場,其交易成本(點差)通常比傳統銀行的匯差更具競爭力。
「買入價」指的是銀行向你「買」入外幣的價格。當你手上有外幣(例如美元、日圓),想換回台幣時,就要看這個價格。因為銀行是買方,所以會出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
「賣出價」指的是銀行「賣」出外幣給你的價格。當你需要外幣(例如出國要換美元),拿台幣去跟銀行換時,就要看這個價格。因為銀行是賣方,所以會出一個相對較高的價格。
假設某天銀行的美元兌台幣即期匯率如下:
情境:你拿著 31,500 元台幣去銀行換美元,準備出國旅遊。
一來一回,你什麼事都沒做,就憑空損失了 31,500 – 31,200 = 300 元台幣。這 300 元就是你這次換匯所付出的「匯差成本」,也是銀行的利潤。
「即期匯率」(Spot Rate)適用於所有不涉及實體鈔票的交易。例如:
因為所有交易都只是帳戶裡的數字變動,銀行沒有處理實體鈔票的成本,所以即期匯率的買賣價差(匯差)通常比較小,對消費者來說比較划算。
「現鈔匯率」(Cash Rate)則適用於所有涉及實體鈔票的交易。例如:
由於銀行需要承擔鈔票的保管、運輸、保險、防偽鑑定等額外成本,這些都會轉嫁到匯率上。因此,現鈔匯率的買賣價差(匯差)會比即期匯率來得更大,也就是說,對消費者而言比較不划算。
比較項目 | 即期匯率 (Spot Rate) | 現鈔匯率 (Cash Rate) |
適用情境 | 線上轉帳、投資、匯款 | 臨櫃換現鈔、提領現鈔 |
交易形式 | 帳戶數字轉移 | 實體鈔票交易 |
匯差大小 | 較小 (對消費者有利) | 較大 (對消費者不利) |
主要成本 | 電子系統維護 | 保管、運輸、保險、鑑定 |
透過匯差賺錢的核心策略就是「低買高賣」。投資者預期某種貨幣(例如美元)未來會升值,就在匯率較低時用台幣買入美元(看賣出價);待匯率上漲後,再將美元賣出換回台幣(看買入價),賺取中間的價差。想要成功執行此策略,需要:
一個外幣投資中最常見的陷阱,就是只看到高利率,卻忽略了匯率風險。這就是俗稱的「賺了利差,賠了匯差」。
舉例來說,假設某新興市場貨幣的定存年利率高達 8%,遠高於台幣的 1.5%。你看準高利息,於是將 32 萬台幣(當時匯率 1:32)換成 1 萬元的該國貨幣存入。一年後,你連本帶利拿回了 10,800 元。
但此時,該國貨幣因為經濟不穩而大幅貶值,匯率變成 1:28。當你將 10,800 元換回台幣時,只能得到 10,800 × 28 = 302,400 元台幣。儘管你賺到了 800 元的利息,但匯率的損失卻高達 17,600 元,最終倒賠一筆。這提醒我們,高利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匯率波動的影響力遠大於利率。
「匯差」是外匯交易中不可避免的一環,既是成本也是機會。下次當你面對換匯需求時,請記住以下關鍵:
計算公式通常是:提領金額 × (現鈔買入價 – 即期買入價)。所以即便錢本來就是你的,只要動到實體鈔票,銀行就會收取相應的處理成本。
除非你有立即需要使用外幣現鈔的急迫性,否則建議優先考慮線上換匯,等到需要用錢時再提領。在進行線上操作時,了解Ultima Markets流程與相關規定,也是保障資金靈活度的重要一環。
投資涉及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本金。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供教育與參考用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要約或招攬。投資人應根據自身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及投資目標,獨立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