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9 月 9 日
你是否感覺,荷包裡的錢似乎「縮水」了?以前一餐茶餐廳的常餐可能只需 HK$50,如今卻要 HK$60 甚至更多;超市購物車裡的東西沒變,結帳時的金額卻越來越高。這種「錢唔見使」的感覺,正是通貨膨脹(Inflation)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最直接體現。面對持續的物價上漲,了解通貨膨脹成因及通貨膨脹影響,並學會如何應對,是每一位港人保護個人財富的必修課。
通貨膨脹,簡而言之,就是在特定時間範圍內,一個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平均價格水平持續且顯著地上漲。這意味著,你手中的每一元,其購買力正在下降。錢的價值變薄了,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情景模擬: 假設在2015年,你手持一張 HK$100 紙幣,可以買到兩份叉燒飯。但到了2025年,由於通貨膨脹,同樣的 HK$100 可能只能買到一份半,甚至只有一份。這就是貨幣購買力下降最直接的例子。
要量化通脹的程度,經濟學家和政府主要依賴一個關鍵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在香港,這項數據由政府統計處定期公佈。
通脹的形成並非單一原因,而是多種經濟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了解其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判斷當前的經濟狀況。
這是最常見的通脹類型,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當市場上的總需求增長速度快於總供給時,商品和服務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會被推高。
常見原因包括:
與需求端相反,此類通脹源於生產供給端的成本上升。當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時,為了維持原有的利潤水平,它們不得不將這些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從而提高商品售價。
常見原因包括:
這兩種通脹在香港這樣的開放型經濟體中尤為重要。
通脹並非全然是壞事,它像一把雙面刃,對不同群體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影響。溫和的通脹(通常指每年2-3%)甚至被認為是經濟健康的標誌。
項目 | 假設情況 | 說明 |
---|---|---|
儲蓄價值縮水 | 年初有 HK$100,000 存款,銀行年利率 1%,當年通脹率 3% | 年底本息合共 HK$101,000,但年初價值 HK$100,000 的商品年底已漲價至 HK$103,000。你的購買力實質上減少了 HK$2,000。 |
薪金實質增長 | 年薪加薪 2%,當年通脹率 3% | 雖然名義薪金增加了,但由於加薪幅度小於物價漲幅,你的實質薪金(購買力)實際上下降了 1%。這就是所謂的「明升暗降」。 |
面對通脹,無論是宏觀層面的政府還是微觀層面的個人,都有相應的策略來減輕其衝擊。
當通脹過高時,政府和中央銀行(在香港是對等的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會出手為經濟「降溫」。
對於普通市民而言,坐以待斃只會讓財富縮水。採取積極主動的理財策略至關重要。
總結來說,通貨膨脹是一個複雜但正常的經濟現象,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財富。完全避免通脹是不切實際的,關鍵在於理解其運作機制,並採取積極、理性的策略去適應和應對。與其為物價上漲而焦慮,不如將其視為一個重新審視和優化個人財務狀況的契機。透過學習理財知識,進行明智的資產配置,並努力提升個人價值,我們就能在這場與通脹的持久戰中,穩穩地守護好自己的血汗錢,實現財富的保值與增值。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而通貨緊縮(Deflation)則相反,指物價持續下跌,貨幣購買力上升。雖然聽起來不錯,但通縮通常與經濟衰退、消費意欲低迷和失業率上升有關,對經濟的危害可能比通脹更大。
是的。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每年2-3%的溫和通脹是健康的。它能鼓勵消費者及時消費而非延遲,刺激企業投資和生產,並讓企業更容易調整實際工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市場的靈活性。
香港的官方通脹數據(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由香港政府統計處每月定期公佈。市民可以瀏覽其官方網站,查閱最新的數據和相關的統計報告。
加息主要通過兩個途徑抑制通脹:首先,它提高了企業和個人的借貸成本,使得投資和大型消費(如買樓、買車)變得更昂貴,從而抑制了總需求。其次,更高的利率吸引人們將錢存入銀行以賺取更多利息,減少了市場上的流通資金,有助於為經濟降溫。
除了iBond,具有抗通脹屬性的資產還包括:
1. 房地產: 物業的價值和租金收入通常會隨通脹而上升。
2. 股票: 特別是那些具有強大品牌和定價能力的公司,它們可以將成本上升轉嫁給消費者。
3. 大宗商品: 如黃金、石油和基本金屬,它們的價格本身就是構成通脹的重要部分。
4. 抗通脹的基金或ETF: 這些金融工具專門投資於上述提到的各類抗通脹資產。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