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5 月 19 日
最近更新:2025 年 5 月 19 日
近期中美雙方在瑞士舉行高層會談後,達成一項 90 天的經濟「停火」協議,為長期緊張的中美貿易戰局勢帶來短暫緩解。此舉不僅令市場出現喘息空間,也為雙方企業與投資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信心。然而,這場短期協議背後所反映的深層結構問題與雙方策略部署,仍值得關注。
在本次協議中,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維持在 30%,雖較高峰期有下調,但仍屬偏高水準。相對地,中方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關稅降至 10%,遠低於過往高達 125% 的報復性稅率。
中方同時取消部分出口限制,顯示北京希望透過務實措施,為企業創造更多出口機會。這類政策變動也反映出雙方均希望避免進一步升級衝突,改以談判爭取更多談判籌碼。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協議達成,不少中國出口企業仍持審慎態度。部分工廠雖恢復生產,但不少業者表示,未來將積極拓展東南亞、非洲及南美等新興市場,減少對美出口的依賴。
從近期媒體報導可見,許多企業早在談判前便開始多元化部署。這反映出中國廠商逐漸形成長期轉型思維,不再單一押注美國市場,預防未來貿易風險再次升高。
本輪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實體經濟造成一定衝擊。尤其是出口導向型地區,如廣東佛山、深圳等地,部分與美相關業務的工廠曾停工或裁員,部分工人為節省開支選擇露宿或入住簡易旅館。
雖然目前隨著協議落地,有部分生產線開始恢復運作,但基層民眾所面對的壓力仍然存在。這一點亦可能是促使北京政府重新啟動談判的原因之一。
在美方,新任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主導談判,立場明顯較過往貿易鷹派溫和。分析認為,這代表美國可能意識到持續高壓政策對本國經濟及金融市場亦構成副作用,須尋求更平衡的策略。
同時,中方強調協議是「互利共贏」的起點,並希望為後續深化合作創造條件,表明其仍願與美保持經貿對話。
雖然關稅緩和,但雙方在關鍵科技領域的競爭仍未緩解。美國持續加強對中國半導體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出口限制,中國則加速推進本土研發、供應鏈國產化。這場科技博弈將持續牽動全球產業格局。
此外,美國國內對「供應鏈安全」、「去風險化」的聲音仍然強烈,這將影響未來對華政策走向。
綜觀此次 90 天的停火協議,短期內確實為中美貿易戰降溫,但本質上並未解決雙方的深層矛盾。市場應視其為戰略緩衝期,而非全面性逆轉。
對企業與投資者而言,短期內有望看到關稅壓力減輕、貿易訂單回升,但仍須密切留意後續談判結果與政策變化,並持續強化風險管理。
未來中美貿易是否能進入更穩定階段,將取決於雙方對結構性問題的處理態度,以及是否能建立更具預測性的合作框架。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