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9 月 4 日
最近更新:2025 年 9 月 4 日
想知道你的投資組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價值翻倍?或者,一筆惱人的信用卡欠款,究竟會以多驚人的速度滾大?在複雜的金融世界中,我們時常需要快速評估回報與風險,但繁瑣的複利是什麼計算卻令人卻步。其實,有一個神奇的數字可以幫你3秒內心算出答案——這就是72法則。本文將為你全方位解析這個強大的理財心法,教你如何運用72法則計算,輕鬆掌握預測本金翻倍時間的秘訣。
72法則(Rule of 72)是一個簡便的速算技巧,專門用來估算在固定年化報酬率下,投資本金翻一倍所需的時間。反之,它也能用來推算在特定時間內讓資產翻倍所需要的年化報酬率。這個法則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它將複雜的複利計算簡化為一道簡單的除法題,即使對數學不敏感的人也能輕鬆上手。
這個概念最早由被譽為「會計之父」的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喬利 (Luca Pacioli) 在其1494年的著作中提出。它最初的假設是,在1%的複利回報下,本金大約需要72年才能翻倍。時至今日,72法則已成為金融理財領域中人人皆知的實用工具。
72法則的核心圍繞著三個元素:數字72、年化報酬率(%) 和 本金翻倍時間(年)。其公式非常直觀:
1. 計算本金翻倍的時間:
72 ÷ 年化報酬率(%) = 本金翻倍所需年期
2. 計算所需的年化報酬率:
72 ÷ 本金翻倍所需年期 = 應達成的年化報酬率(%)
假設你現有 HK$100,000 資金,投資於一個預期年化報酬率為8%的股票ETF。你想知道這筆資金需要多久才能增長到 HK$200,000?
💡 精確驗算: HK$100,000 * (1 + 8%)^9 ≈ HK$199,900,可見72法則的估算結果相當接近實際值。
假設你計劃在5年內將一筆 HK$50,000 的儲蓄翻倍至 HK$100,000,以用作首期。你需要尋找年化報酬率達到多少的投資工具?
這個結果能助你快速篩選投資工具,例如年回報率通常在7-10%的指數基金可能無法滿足你的時間要求,你或許需要考慮更高風險的資產類別。
72法則的威力遠不止於投資回報計算,它幾乎適用於所有涉及複利增長的情境: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不同報酬率對資產翻倍時間的影響,請參考下表:
年化報酬率 (%) | 本金翻倍所需時間 (年) | 備註 |
---|---|---|
2% | 36 年 | 類似於長期通脹或定期存款 |
5% | 14.4 年 | 穩健型債券基金 |
8% | 9 年 | 全球股票指數ETF的長期平均回報 |
12% | 6 年 | 成長型股票或特定行業基金 |
18% | 4 年 | 高風險投資或信用卡利率 |
72法則雖然方便,但並非萬無一失的精確公式。在使用時,必須留意以下幾個重點:
為什麼是72這個數字?這背後涉及自然對數(ln)的計算。簡單來說,精確的數學推導結果是69.3。然而,69.3在心算時遠不如72方便(72的因數更多,如2, 3, 4, 6, 8, 9, 12),而且在常見的利率範圍內,使用72的誤差反而更小。因此,為了實用與方便,72最終成為了這個法則的代名詞。
推導過程簡化如下:
令本金翻倍的公式為 (1 + r)^n = 2,其中 r 是報酬率,n 是年期。
兩邊取自然對數:n * ln(1 + r) = ln(2)
ln(2) 約等於 0.693。當 r 很小時,ln(1 + r) 約等於 r。
因此,n * r ≈ 0.693,即 n ≈ 0.693 / r。
為了將 r 轉換為百分比整數,分子乘以100,得到 69.3。最終選用公因數更多的72,方便心算。
72法則不僅是一個數學捷徑,更是一種理財智慧。它讓我們明白,即使是微小的回報率差異,在複利和時間的催化下,也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巨大影響。掌握了這個簡單的工具,你便能在瞬息萬變的金融世界中,快速洞察數字背後的意義,做出更明智、更具遠見的決策。記住,複利的力量不僅適用於金錢,同樣適用於知識和能力的積累,越早開始,未來的回報就越豐厚。
不是。72法則是一個估算工具,並非精確的數學公式。它的準確性在年化報酬率為8%時最高,利率越偏離8%,誤差越大。但對於日常快速評估,其準確度已綽綽有餘。
可以。例如,在計算通脹或基金管理費對資產的侵蝕時,同樣適用。若一項基金每年收取3%的管理費且無任何回報,你的本金大約會在24年(72 ÷ 3)後縮水一半。
是的,除了72法則,還有衍生的70法則、69.3法則等,它們都是基於相同的數學原理,只是在不同利率區間的準確度略有差異。72法則因其易於心算而最為普及。
你可以用它來快速比較不同投資工具的回報潛力、設定實際的理財目標(例如,想10年內資產翻倍,就需要尋找約7.2%回報的投資)、以及理解債務的潛在風險。它是一個能讓你對數字更有感覺的強大心法。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