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9 月 25 日
艾略特波浪理論(Elliott Wave Theory)是技術分析領域中一套獨特且複雜的理論,它試圖描繪市場價格波動的內在規律。對於許多投資者而言,市場的漲跌看似雜亂無章,但波浪理論的創始人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卻發現,這些波動猶如大海的潮汐,以一種重複的、有節奏的波浪形態出現。本文將為你提供一份詳盡的艾略特波浪理論教學,從基礎概念到實際波浪理論應用,助你理解市場情緒的循環,並洞悉潛在的趨勢轉折點,尤其是識別傳說中的「邪惡第五波」。
艾略特波浪理論(Elliott Wave Theory)由美國會計師艾略特在1938年提出。他深受道氏理論的啟發,通過對過去75年股票市場數據的研究,總結出市場的走勢並非隨機,而是遵循著特定的、可識別的模式。這些模式的重複出現,源於投資大眾集體心理的循環變化。
簡單來說,波浪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市場價格的變動,會以「波浪」的形式展開,而這些波浪是有結構、有規律的。一個小的波浪可以組成一個較大的、形態相同的波浪,這種分形結構(Fractal)不斷地在各種時間級別上重複。因此,這套理論主要用於判斷趨勢目前所處的階段,以及預測趨勢何時可能反轉。
波浪理論最基礎的結構,是一個由8個波浪組成的完整循環。這個循環包含5個「推動波」(Impulse Waves)和3個「調整波」(Corrective Waves)。
這個「5升3降」的模式構成了牛市的一個完整循環。當市場完成這8個波段後,一個新的8波段循環又會開始,週而復始。
波浪 | 特性與市場情緒 |
---|---|
波浪 1 | 趨勢的開端,通常不明顯。市場仍被負面消息籠罩,多數人仍看跌,僅有少數敏銳的投資者開始佈局。 |
波浪 2 | 對第1波的回檔,但永遠不會跌破第1波的起點。市場情緒悲觀,認為熊市尚未結束,成交量萎縮。 |
波浪 3 | 通常是最強勁、最長的一波主升浪,價格迅速上漲並突破第1波高點。基本面好轉,市場情緒高漲,吸引大量資金入場。 |
波浪 4 | 較為複雜的橫盤整理或回檔,其低點不應低於第1波的高點。市場出現獲利了結賣壓,但整體趨勢依然看好。 |
波浪 5 | 趨勢的最後一波,市場情緒達到極度樂觀甚至狂熱。此時普通投資者紛紛進場,但成交量可能不如第3波,技術指標可能出現背離。 |
波浪 A | 調整的開始。下跌通常被市場視為牛市中的正常回檔,許多人認為是買入良機。 |
波浪 B | 市場的「假反彈」或「死貓跳」。價格向上修正,讓投資者誤以為跌勢結束,但通常無法創出新高。 |
波浪 C | 調整的最後一波,也是最具殺傷力的一波。市場終於意識到熊市來臨,恐慌情緒蔓延,價格大幅下跌。 |
要正確應用波浪理論,必須遵守其三大「鐵律」。這些規則是判斷一個波浪劃分是否有效的基礎,一旦違反,就需要重新數浪。
在空頭行情(熊市)中,這套規則同樣適用,只是方向完全相反。主趨勢向下,因此是「5跌3升」的模式。
⚠️ 實戰提示: 一般而言,投資者很難在第1波就判斷出趨勢的形成。較為可靠的信號是等待第2波回檔結束後,價格放量突破第1波的高點,這通常預示著強勁的第3波即將展開。
在一個5浪的推動結構中,有時其中一個推動波(第1、3或5波)會出現長度被「延伸」的情況,其內部結構會細分成更小的5個子浪。這種現象稱為「延伸波」。
當延伸波出現在第5波時,市場就進入了一個極其危險的階段,這就是俗稱的「邪惡第五波」。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上漲後,市場情緒達到巔峰,各種利好消息滿天飛,吸引了大量缺乏經驗的散戶投資者追高買入。此時的第5波可能會漲得非常瘋狂,幅度甚至遠超第3波。
然而,這種狂熱是不可持續的。一旦第5波結束,隨之而來的將是迅速而猛烈的ABC調整波,跌幅往往會吞噬掉第5波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漲幅。對於交易者來說,邪惡第五波既是巨大的利潤機遇,也是致命的陷阱。若能成功參與並及時離場,獲利豐厚;但若貪婪地留戀到最後,則可能蒙受慘重損失。
波浪理論最引人入勝也最具爭議的地方,在於它與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的神秘聯繫。許多分析師會運用黃金分割率(如0.382, 0.618, 1.618等)來預測各個波浪的潛在長度和回檔目標。
波浪 | 常見斐波那契關係 |
---|---|
波浪 2 | 通常回檔至第1波長度的 50% 或 61.8%。 |
波浪 3 | 長度通常是第1波的 1.618, 2.618 或 4.25 倍。 |
波浪 4 | 通常回檔至第3波長度的 23.6% 或 38.2%。 |
波浪 5 | 長度可能與第1波相等,或是第1波的 1.618 倍,或從第1波起點到第3波頂點長度的 0.618 倍。 |
必須強調,這些比率並非精確的科學定律,而是一種概率上的指引。市場極少會精準地在某個比率點位上轉向。因此,與其執著於精確計算價格目標,不如將波浪理論的核心價值放在理解其結構框架和背後反映的群眾心理上。價格走多遠、走多久,是無法被精準預測的。將其視為一個輔助工具,而非交易的唯一聖杯,是更為明智的態度。
理論終究要回歸實踐。雖然波浪理論在事前預測極具挑戰性,但仍可為交易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框架。
理論上,只要是由大眾情緒驅動的自由市場,波浪理論都可應用。然而,對於流動性較差、易受單一消息或莊家操控的市場(如某些小型加密貨幣或細價股),其效果會大打折扣。它更適用於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貨幣,以及大型藍籌股和市場指數。
不是。這是波浪理論最受批評的一點。波浪的識別和劃分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同的分析師在同一張圖表上,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波浪計數。因此,它更像一門藝術而非精確科學。
最困難之處在於在實時行情中正確識別當前處於哪個波浪階段。事後回看圖表,劃分波浪總是顯得清晰明了,但在當下,市場充滿不確定性,一個看似是第3波的開始,也可能只是一個B浪反彈。這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和不斷的實踐修正。
儘管波浪理論誕生於1930年代,但其核心——群眾心理的循環——至今仍然有效。無論市場如何演變,貪婪與恐懼始終是驅動價格的核心力量。因此,波浪理論提供了一個理解這種心理循環的宏觀框架,並未過時。更多關於波浪理論的權威解讀,可以參考Investopedia的相關文章。
艾略特波浪理論無疑是技術分析中最迷人也最複雜的領域之一。它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窺探市場趨勢背後的心理驅動力——從希望到興奮,從狂熱到懷疑,再從恐慌到絕望的完整循環。
然而,將其視為能精確預測市場高低點的水晶球是不切實際的。更恰當的定位是,將波浪理論當作一張市場地圖。它無法告訴你前方的具體路況,但能讓你大致了解自己目前身處何處,前方可能有哪些重要的關口(支撐/阻力),以及趨勢可能在哪裡轉向。當你把它與其他分析工具結合,用於構建一個更完整的市場圖像時,它的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