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9 月 4 日
從銀行存款、保險保障到證券投資,金融產業猶如現代經濟的命脈,無聲地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天。股神巴菲特亦長期鍾情於此板塊,可見其獨特的投資價值。然而,金融世界看似複雜,許多投資者對其潛在的金融業風險望而卻步,不清楚如何進行金融股投資。別擔心,本文將為您揭開金融產業的神秘面紗,從基本概念到深入的財務分析,再到具體的金融股ETF投資策略,助您建立一個清晰的投資框架。
金融產業(Financials)泛指所有提供金融服務的行業,是整個經濟體系運作的中樞。您可以將它想像成一個龐大的血液循環系統,負責將資金(血液)從儲蓄者(如你我)有效地輸送給需要資金的企業或個人(器官),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常見的金融機構包括:
金融產業與經濟的緊密聯繫,使其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力。2008年的金融海嘯便是一個深刻教訓,當核心金融機構出現危機,足以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正因如此,各國政府對金融業實施嚴格監管,並提出了「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TF)的概念,以防範系統性風險。截至2023年,金融產業在美國股市的總市值佔比約為12.4%,地位舉足輕重。
什麼是「大到不能倒」?
這個概念指某些規模巨大、業務複雜的金融機構,一旦倒閉將對整個經濟體系造成災難性衝擊。因此,政府不僅會對它們進行更嚴格的監管,亦可能在危急時刻出手救助,以避免引發連鎖反應,如大規模失業和經濟衰退。
要精準投資,首先要了解行業的劃分。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是權威的行業地圖,它將金融產業細分為3大行業組、6大行業及18個子行業。其中,銀行、資本市場和保險是市值最大的三個板塊。
行業組別 | 行業 | 市值佔比 | 主要子行業 |
---|---|---|---|
銀行 | 銀行 | 38.3% | 綜合性銀行、區域性銀行 |
金融服務 | 金融服務 | 1.9% | 綜合性金融服務、特殊金融服務 |
消費者金融 | 15.0% | 消費者金融 | |
資本市場 | 21.3% | 資產管理、投資銀行、金融交易所 | |
抵押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 | 0.7% | 抵押REITs | |
保險 | 保險 | 22.8% | 人壽與健康保險、財產保險、再保險 |
自2023年3月起,GICS進行了重要調整。像Visa、Mastercard、PayPal這類支付處理公司,已從過去的「資訊科技產業」重新劃分至「金融產業」下的「交易與支付處理服務」子行業。這一變動直接影響了相關ETF的成分股構成,意味著您投資的科技ETF可能不再包含這些支付巨頭,而金融ETF則會納入它們。進行金融股ETF投資時,務必留意其最新的成分股列表。
要掌握金融股投資的精髓,必須理解其獨特的行業DNA。以下五大特性是分析金融股的關鍵切入點:
不同金融子行業的財務分析重點各異。以下我們聚焦於市值最大的銀行、資產管理及保險業,教您如何看懂它們的「體檢報告」。
對於資產管理公司(如基金公司),最重要的財務指標只有一個:管理資產總規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 AUM)。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按AUM的一定百分比收取的管理費。由於管理成本相對固定,AUM越大,規模效應越強,盈利能力就越高。
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是「承擔風險,賺取息差與利差」。評估一家保險公司是否優質,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任何投資都伴隨著機遇與挑戰。在投入資金前,務必權衡金融股的利弊。
對於不想費心研究個股的投資者,透過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一籃子買入整個金融行業,是個省時省力的選擇。要查詢金融產業的ETF,可以利用ETF Database等網站。以下是幾檔在美國市場上資產規模較大的金融ETF,供您參考:
Ticker | ETF名稱 | 總費用率 | 特點 |
---|---|---|---|
XLF | Financial Select Sector SPDR Fund | 0.09% | 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追蹤標普500金融指數 |
VFH | Vanguard Financials ETF | 0.10% | 持股更分散,涵蓋更多中小型金融公司 |
IYF | iShares U.S. Financials ETF | 0.39% | 追蹤道瓊斯美國金融指數 |
KRE | SPDR S&P Regional Banking ETF | 0.35% | 專注於美國區域性銀行,對利率變動更敏感 |
目前,香港投資者購買美股ETF主要有兩個管道:本地券商的複委託服務和直接開立海外券商戶口。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我們的美股投資教學文章。
金融業的經營本質相對單純:賺取利差、手續費與管理費。嚴格的監管和特許經營權確保了其高度的生存能力。然而,其「高槓桿」的行業特性是投資者必須時刻警惕的核心風險。槓桿能創造巨大利益,也能在危機中放大虧損,2008年的教訓至今依然深刻。
綜合來看,金融股因其高槓桿和易受宏觀經濟衝擊的特性,或不適合投資者進行重倉配置。將其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可以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在選擇標的時,優先考慮那些規模龐大、業務穩健、作風保守的龍頭企業,是穿越週期、降低風險的明智策略。
這取決於您的風險偏好和對宏觀經濟的判斷。銀行股對利率變動和經濟週期更為敏感,在加息和經濟擴張期通常表現較好。保險股則更受資本市場表現和長期利率走勢影響,其業務相對更為穩定,但需警惕巨災等黑天鵝事件風險。
因為銀行主要靠存貸利差賺錢。在加息週期中,銀行貸款利率的上升速度通常快於存款利率,這會擴大其淨息差(NIM),從而提升盈利能力。但前提是經濟保持穩健,否則高利率可能引發貸款違約潮,反而不利於銀行。
「取代」的可能性較低,但「顛覆」和「融合」正在發生。FinTech在支付、消費金融等領域帶來了巨大衝擊,迫使傳統銀行轉型。未來更可能是合作與競爭並存的格局,大型銀行憑藉其龐大的客戶基礎、品牌信任和監管優勢,依然具有強大的護城河。
最大的風險是系統性風險。由於ETF持有一籃子金融股,當整個行業面臨宏觀衝擊時(如2008年金融海嘯),ETF無法倖免,其淨值會跟隨板塊一同大幅下跌。雖然分散了個股風險,但無法規避行業整體的週期性風險。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