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9 月 23 日
在香港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中,一份全面的團體醫療保險不僅是吸引和挽留優秀員工的關鍵福利,更是企業關懷團隊、提升歸屬感與凝聚力的重要體現。面對五花八門的保險方案,如何進行有效的團體醫療保險比較,為公司選擇性價比最高的保障,成為了許多企業主和人力資源部門的必修課。這份指南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比較框架,無論是初創、中小企團體醫療還是大型企業,都能依據公司規模、預算及員工醫療福利需求,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許多企業管理者可能會問,公司已經有勞工保險,為什麼還需要額外的團體醫療保險?事實上,兩者保障範圍截然不同。勞保主要保障因工受傷,而團體醫療保險則為員工在工作以外的疾病或意外提供保障,是更全面的健康後盾。
團體醫療保險(Group Medical Insurance),簡稱「公司醫保」,是一種由公司作為投保人,為其員工(甚至可延伸至其家屬)集體投保的健康保險計劃。相較於個人自行購買的醫療保險,它通常具備以下兩大優勢:
1. 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形象: 在招聘廣告中列明「提供全面醫療保障」,能顯著提升職位吸引力,是挽留核心人才的有效工具。
2. 享有稅務優惠: 根據香港稅務條例,公司為員工支付的團體醫療保險費用,可作為公司營運支出,用於扣減利得稅,實現財務上的優化。
3. 提高團隊生產力: 員工能及時獲得治療,快速康復重投工作,減少因病缺勤對公司營運的影響,是維持團隊穩定性的保障。
對員工而言,公司醫保是一份非常實際的福利。它不僅能讓員工以遠低於市場的成本(甚至免費)獲得醫療保障,減輕突發疾病或意外帶來的經濟壓力,還能將保障範圍延伸至配偶及子女,為整個家庭築起一道健康防線。想了解更多醫療保險的概念,可以參考為何購買醫療保險?從基本概念到選擇技巧,全面保障你的健康與未來!。
選擇「最好」的團體醫療保險,關鍵在於「最適合」。以下五個核心指標,能助您系統性地評估不同保險公司的方案。
這是比較的重中之重。一份優質的公司醫保應至少涵蓋住院及門診兩大基礎範疇。在比較時,可利用下表進行分析:
保障大類 | 核心保障項目 | 比較時注意事項 |
---|---|---|
住院保障 | 病房及膳食費、醫生巡房費、手術費、麻醉師費、深切治療費用、雜項開支(如藥物、化驗、X光等) | 留意每個細項的賠償上限,以及病房級別(普通房、半私家房、私家房)。 |
門診保障 | 普通科醫生、專科醫生、中醫、物理治療、脊醫、跌打 | 注意每年或每次的求診次數上限和費用上限。專科保障是否需要普通科轉介信? |
附加福利 | 牙科保障(洗牙、補牙、脫智慧齒)、眼科保障(驗眼、配鏡)、身體檢查、產科保障 | 這些通常是可選項目,需額外付費。根據員工的年齡結構和需求來決定是否添加。 |
團體醫保的保費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在預算方面,企業需決定保費由公司全數支付,還是與員工共同分擔。後者雖能減輕公司負擔,但可能會降低福利的吸引力,需要權衡。
這兩個概念是控制保費的關鍵,必須理解清楚:
一個龐大而方便的醫療網絡,直接影響員工的使用體驗。試想,如果網絡醫生診所遍佈港九新界,鄰近地鐵站,員工就能輕鬆求診。比較時應關注:
除了核心保障,保險公司的軟實力同樣重要。優質的增值服務能提升整個方案的價值:
深入了解醫療保險的基本概念和選擇技巧,為您的個人和家庭健康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掌握了評估指標後,您可以按照以下五個步驟,為公司選擇最理想的方案:
總結而言,選擇一份卓越的團體醫療保險,核心在於精準平衡保障、成本和服務這三大支柱。它不僅是一項財務安排,更是對員工健康福祉的長遠投資,是建立積極企業文化、提升團隊向心力的催化劑。鼓勵各位企業主和管理者投入時間進行深入研究和比較,為您的團隊建立一道堅不可摧的健康防線,共同創造更健康的企業未來。
絕對可以。現時香港許多保險公司都推出了專為中小企設計的團體醫保方案,最低投保人數要求可低至2至3名員工,讓小型企業也能以相宜的成本為員工提供具競爭力的醫療福利。
可以。大部分團體醫保方案都提供家屬保障選項,公司可以決定是否將此福利納入計劃,並設定保費是由公司支付還是由員工自費。這項福利對於重視家庭的員工來說極具吸引力。
一般情況下,員工離職後其團體醫療保障會隨之中止。不過,一些保險計劃提供「可轉移保障」選項,允許離職員工在指定時間內,無需重新核保,將其團體醫保轉換為個人醫療保險計劃,從而確保保障的連續性。
這是團體醫保的一大優勢。許多計劃都會涵蓋已存在病症,或在設定一個較短的等待期(如12個月)後開始提供保障。相比之下,個人醫保通常會將已存在病症列為不保事項,或收取附加保費。
現代的團體醫保管理已非常簡便。保險公司通常會提供一個僱主專用的網上平台,方便人力資源部門管理員工資料(如新增、刪除成員)。至於索償,大部分流程由員工直接與保險公司對接,特別是設有醫療卡和手機App索償的計劃,大大減輕了公司的行政負擔。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