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10 月 5 日
近期國際油價走勢猶如坐過山車,在多空因素交織下呈現拉鋸格局。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油價不僅僅是加油站顯示屏上的數字,它更像一隻無形的手,悄悄影響著我們的交通成本、日常開銷,甚至是整體經濟的脈搏。究竟是什麼力量在背後推動這場價格博弈?本文將為您深入拆解影響當前國際油價走勢的兩大核心因素——美國原油庫存數據與中國經濟前景,並探討油價為何上漲及未來趨勢,助您洞悉全局。
本文核心觀點:
市場情緒的鐘擺,總在「供應」與「需求」兩端來回晃動。近期國際油價的波動,正是這兩股力量激烈碰撞的完美體現。
供應端的利好消息主要來自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的最新數據,截至7月18日當週,美國商業原油庫存大幅減少320萬桶,降至4.19億桶。這項數據遠超市場預期,通常被解讀為市場需求強勁或供應偏緊的信號。
與此同時,衡量煉油廠活躍度的產能利用率也從93.9%攀升至95.5%,顯示煉油廠正加大馬力將原油加工為汽油、柴油等成品油,以應對夏季的用油高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週美國原油日均產量卻微降10萬桶至1,327萬桶。一邊是庫存減少、煉油廠加工量增加,另一邊是產量略有下滑,這些因素疊加,共同向市場傳遞了供應可能趨緊的預期,為油價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在需求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的經濟狀況則為油價前景帶來了不確定性。中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財政總收入的年增率放緩至0.6%,而稅收收入更按年下降1.2%。
這些數據反映出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引發了市場對於中國未來石油需求的擔憂。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經濟活力與全球原油需求息息相關。當經濟引擎轉速放緩,無論是工業生產還是交通運輸,對能源的需求都可能隨之減弱。這種對未來需求的悲觀預期,形成了壓制國際油價上漲的主要力量,與美國供應趨緊的利好消息形成鮮明對沖。
在上述多空因素的拉扯下,全球三大主要原油期貨價格在上週表現分化。了解它們的差異,有助於我們更立體地觀察全球最新油價格局。
原油指標 | 主要市場 | 上週末收市價 (9月期油) | 單週變化 |
---|---|---|---|
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 (WTI) | 北美 | 65.16 美元/桶 | ▼ 3.24% |
倫敦布蘭特原油 (Brent) | 歐洲、非洲、中東 | 68.44 美元/桶 | ▼ 1.21% |
阿拉伯杜拜原油 (Dubai) | 亞洲 | 70.77 美元/桶 | ▲ 0.06% |
從上表可見,主要反映北美市場供需的WTI原油跌幅最深,而作為全球定價基準的布蘭特原油亦同步下滑,這與中國需求疲軟的預期相符。然而,主要影響亞洲市場的杜拜原油價格卻逆市微升,這可能反映了亞洲地區相對穩健的短期需求,或市場對中東供應的特定預期。
國際油價的起伏最終會傳導至本地市場,但過程並非總是「一比一」的即時反映。我們可以藉助台灣中油近期的價格調整,來理解許多地區採用的「緩衝」或「平穩」機制。
儘管上游的國際油價波動劇烈,但台灣中油宣布汽、柴油價格僅各微調上漲0.1元新台幣。這背後的原因是其「浮動油價機制」與「價格平穩措施」。根據其計價公式,原本汽、柴油每公升應分別調漲0.8元及0.5元。但為了維持價格相對於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等亞洲鄰近地區的競爭力,並減輕民眾負擔,台灣中油選擇自行吸收了大部分漲幅(汽油吸收0.7元,柴油吸收0.4元)。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終端消費者感受到的油價變化,除了受國際油價走勢影響外,還會受到各地區自身的能源政策、稅收結構、以及是否有國營或半國營機構執行價格平抑措施等因素的調節。因此,即便國際油價大漲,本地油價也可能僅是小幅上調,反之亦然。
展望未來,國際油價的舞台將上演更為複雜的戲碼。投資者和消費者都需關注以下幾個關鍵變數: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油價波動也帶來了相應的投資機會與風險。除了直接交易原油期貨,還可以通過能源股、石油相關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等工具參與市場。然而,油價的高波動性也意味著高風險,投資前必須做好充分研究並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油價是基礎能源價格,其影響無處不在。最直接的是交通成本,如私家車加油、公共交通票價。其次,它影響製造業和物流業的成本,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上,加劇通貨膨脹。此外,電力生產(特別是火力發電)的成本也與油價掛鉤。
WTI(西德州中級原油)主要產自美國內陸,是北美地區的原油基準。布蘭特原油產自北海,是全球超過三分之二原油合約的定價基準,更能反映全球的供需狀況。兩者在品質(WTI品質略高)和交割地點上有所不同,通常價格相近但會存在價差,這個價差本身也反映了市場的特定信息。
除了美中兩大經濟體,OPEC+的產量政策是決定全球供應量的關鍵。此外,美元的強弱也會影響油價,因為石油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時,對持有其他貨幣的買家來說油價更便宜,可能刺激需求。地緣政治風險,如產油國的政治動盪或戰爭,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如颶風影響墨西哥灣採油平台)都能在短時間內劇烈影響油價。
普通投資者可以透過幾種方式參與石油市場:1)購買能源公司的股票,如埃克森美孚、殼牌等;2)投資能源行業的ETF,這樣可以分散風險,不必押注單一公司;3)購買追蹤原油價格的商品ETF,例如USO(美國石油基金)。不建議新手直接參與高槓桿的原油期貨交易,因其風險極高。
總而言之,國際油價的每一次跳動,都是全球宏觀經濟、地緣政治與市場供需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前,美國供應趨緊的預期與中國需求放緩的擔憂相互制衡,導致油價短期內陷入區間震盪。對於消費者而言,理解本地油價的「緩衝機制」有助於更理性地看待價格波動;對於投資者而言,則需在複雜的變局中保持警覺,全面評估風險與機遇。未來,油價這塊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將繼續在多重力量的博弈中,指引著市場的方向。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