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9 月 15 日
1998年,一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華爾街頂尖交易員組成的「夢幻團隊」——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在金融市場上掀起滔天巨浪,最終卻瀕臨破產,險些引爆全球系統性金融危機。這個被譽為「百年不遇」的金融巨頭,為何在短短數月內從巔峰跌落谷底?它的故事,至今仍是所有投資者必修的「槓桿風險」教科書。本文將深入剖析LTCM的興衰史,揭示其背後的交易策略、致命盲點,並提煉出4個至今依然適用的投資啟示。
要理解LTCM的傳奇,必須先認識其創辦人——約翰·梅利韋勒 (John Meriwether)。這位在芝加哥長大、從小就對賭博耳濡目染的交易天才,將其「錯誤定價終將回歸均值」的信念,在華爾街知名的所羅門兄弟公司 (Salomon Brothers) 發揚光大,其創立的套利部門一度成為公司最大的利潤來源。
1994年,梅利韋勒自立門戶,創立了LTCM。他憑藉個人魅力與聲望,迅速集結了一支星光熠熠的團隊,陣容之豪華,至今仍難以超越:
這個集結了學術、產業、政府三方頂尖大腦的組合,讓LTCM甫一成立就自帶光環,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初始股本高達13億美元,成為當時史上規模最大的避險基金。它與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羅伯遜的老虎基金等齊名,被譽為國際四大避險基金之一。
LTCM的秘密武器,是一種名為「市場中性套利」 (Market-Neutral Arbitrage) 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精密的數學模型,在市場上尋找暫時被錯誤定價的資產,然後進行配對交易——買入被低估的證券,同時沽空被高估的相關證券。
他們相信,無論市場整體是升是跌,這兩類資產的價格差距最終會「收斂」至合理水平,從而賺取差價。這個策略的理論基礎是:
在巔峰時期,LTCM的槓桿率高達30:1,意味著用40億美元的股本,撬動了超過1250億美元的資產。正是這種對模型的極度自信和對槓桿的瘋狂使用,為其日後的崩潰埋下了致命的伏筆。
LTCM成立初期確實勢如破竹,1994年至1997年間的績效遠超市場大盤,三年內資產淨值增長了驚人的2.84倍。然而,建立在歷史數據之上的模型,卻忽略了那些統計學上概率極小、但一旦發生便會帶來毀滅性後果的「黑天鵝事件」。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餘波未平,LTCM的模型判斷: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的債券與美國國債之間的息差過大,未來必將收窄。於是,他們大量買入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債券,同時沽空美國國債。
然而,在1998年8月17日,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盧布貶值,並暫停償還國債——這相當於國家級別的「賴帳」。此舉引發全球投資者恐慌,瘋狂拋售新興市場資產,湧入被視為避風港的美國國債。市場的走向與LTCM的預測完全相反,息差非但沒有收窄,反而急劇擴大。
俄羅斯債券瞬間失去流動性,無法賣出止損。而沽空的美國國債價格卻一路飆升,造成巨額虧損。在高槓桿的放大下,災難被成倍放大。短短幾週內,LTCM的資產淨值蒸發超過90%,從年初的40多億美元暴跌至不足10億,瀕臨破產。
年度 | LTCM 報酬率 (已扣除管理費) | S&P 500 報酬率 |
---|---|---|
1994 | 21% | -1.54% |
1995 | 43% | 34.11% |
1996 | 41% | 20.26% |
1997 | 17% | 31.01% |
1998 | -92% | 26.67% |
資料來源:Wikipedia
由於LTCM的交易規模過於龐大,其倒閉將會引發連鎖反應,拖垮整個金融體系。最終,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介入下,由14家主要金融機構聯手注資36億美元進行救助,才避免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災難。
想了解更多關於投資的基本概念與策略嗎?這篇文章 【投資入門】ETF是什麼?新手必學的ETF投資攻略,為您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起點,幫助您在香港市場穩健起步。
LTCM的失敗並非偶然,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金融市場中永恆的風險。以下是從中提煉的四個核心教訓:
LTCM的致命傷在於過度槓桿與流動性風險的疊加。當市場出現極端情況,資產無法變現,高槓桿就成了加速滅亡的催化劑。這提醒我們,任何投資策略都必須將流動性風險和極端情況納入壓力測試。在市場中,「活下去」遠比「賺更多」重要。
金融市場是動態變化的,沒有任何一個模型或策略可以永遠有效。LTCM的模型在過去幾年表現完美,但當市場環境發生根本性轉變時,它便不堪一擊。投資者必須保持警惕,認識到歷史數據只能作為參考,而非預測未來的絕對真理。
隨著基金規模迅速膨脹,LTCM發現符合其嚴苛套利標準的機會越來越少。為了維持高回報,他們被迫涉足自己並不擅長的股票合併套利等領域,這也導致其績效下滑,風險敞口擴大。這揭示了一個普遍規律:規模越大,維持卓越績效的難度就越高。
即便是由諾貝爾獎得主組成的團隊,也會犯下災難性的錯誤。這告誡所有投資者,切勿盲目迷信任何權威或投資大師。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必須基於自己的研究和判斷,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故事,是金融史上關於「天才的傲慢」、「模型的脆弱性」以及「槓桿的毀滅性」最深刻的寓言。它警示我們,數學和理論在現實世界面前總有其局限性,而對風險的敬畏之心,是每一位投資者賴以生存的基石。在追求回報的路上,永遠不要忘記問自己一個問題:在最壞的情況下,我能承受多大的損失?
LTCM最大的錯誤是過度自信於其數學模型,並使用了極高的財務槓桿。他們低估了市場可能出現的極端非理性行為(即「黑天鵝事件」),並忽視了在危機中流動性會瞬間枯竭的風險。
槓桿風險是指利用借貸資金進行投資,以期望放大潛在回報的同時,也放大了潛在的虧損。就像LTCM一樣,即使是很小的市場波動,在高槓桿作用下也可能導致災難性的損失,甚至虧損超過初始本金。想更深入了解,可參考黃金投資怎樣開始?四種投資方式助你穩健佈局黃金市場中關於槓桿工具的介紹。
理論上,類似的危機仍有可能重演。儘管LTCM事件後,金融監管有所加強,但市場上追求高回報的動機和複雜金融工具的使用依然存在。任何過度依賴模型、忽視尾部風險並使用高槓桿的實體,都可能面臨類似的困境。
聯儲局的介入並非直接用納稅人的錢救助,而是組織和協調華爾街的主要銀行共同出資。其主要原因是LTCM的規模和關聯性實在太大了,它與全球幾乎所有大型金融機構都有交易往來。如果任其無序倒閉,將觸發大規模的違約,引發火燒連環船式的「系統性風險」,可能導致全球金融體系崩潰。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