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11 月 20 日
您是否居住在舊樓,時常耳聞「都更」或「收購」,卻不清楚自家物業是否符合資格?看著鄰近的舊樓一幢幢活化重建,身價倍增,難免會好奇自家的舊樓是否也具備這樣的潛力。香港市區樓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市區重建(俗稱「都更」)不僅是改善居住環境的關鍵,更是物業價值重新發現的契機。然而,要啟動都更程序,必須滿足一系列嚴格的都更條件,當中涉及樓齡、業權份數(即同意比例)及法定流程。本文將為您全面拆解香港的舊樓重建資格,深入探討樓市分析中備受關注的強拍門檻,並提供一份清晰的市區重建流程指南,助您輕鬆掌握舊樓重建的所有關鍵資訊。
「都更」一詞源於台灣,全名為「都市更新」,指的是對城市中老舊、居住品質不佳或存在安全隱患的建築物進行重建、整建或維護。而在香港,與之對應的核心概念是「市區重建」,主要由法定機構市區重建局(URA)推動,或由私人發展商依據《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俗稱「強拍條例」)進行。其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活化老舊社區,改善居民生活品質,並促進土地的有效利用。
要判斷您的物業是否具備重建潛力,必須了解三大核心都更條件。這三大門檻環環相扣,共同決定了一個項目能否成功啟動。
樓齡是啟動強制售賣程序最基本的入場券。根據現行及建議的法例,不同樓齡的樓宇對應不同的申請門檻。一般而言,樓齡越高,所需業權同意比例越低。
即使樓齡達標,也需要集合足夠的業主同意才能啟動強拍程序。這就是所謂的「同意比例」或「業權份數」。發展商必須先成功收購指定比例的業權,才能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餘下業權。政府近年積極研究降低此門檻,以加快市區重建步伐。
| 樓宇類型 / 樓齡 | 現行強拍門檻 (業權比例) | 政府建議新門檻 (業權比例) |
|---|---|---|
| 50至59年樓齡 (非工業區) | 80% | 70% |
| 60至69年樓齡 (非工業區) | 80% | 65% |
| 70年或以上樓齡 (非工業區) | 80% | 65% |
| 30年或以上樓齡 (工業區) | 80% | 不變 (80%) |
*最新建議門檻尚待立法會審議通過,最終方案以政府公布為準。
除了上述硬性指標,物業是否位於市建局劃定的「重建區」,或是否具備足夠的地積比率(Plot Ratio)潛力,也是發展商評估的關鍵。地積比率越高,意味著重建後可建的樓面面積越多,這直接影響項目的商業可行性。
了解都更條件是物業投資的重要一環。在進行任何買賣決策前,建議您深入閱讀相關的買賣攻略,全面掌握市場動態與交易技巧。
市區重建的過程漫長而複雜,無論是由市建局主導還是私人發展商發起,通常都遵循一套嚴謹的法律和行政程序。了解整個市區重建流程,有助業主更好地保障自身權益。
發展商或市建局鎖定目標樓宇群,進行技術及財務可行性研究,並開始接觸業主,試探收購意向。
這是最耗時的階段。發展商會向業主提出收購建議(出價),透過漫長的談判,逐步收集業權,直至達到強拍條例規定的門檻。
集齊所需業權後,向土地審裁處提交申請,要求強制拍賣整棟大廈。法庭會審理個案,確保小業主得到公平對待。
若法庭批准,將會公開拍賣該地段。申請人(發展商)通常會成功投得,從而統一所有業權。
完成業權統一後,便可要求所有住戶遷出,然後進行樓宇拆卸及後續的建築工程,一般需時3至5年。
參與市區重建對業主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充分了解其利弊,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決定。
想更宏觀地了解樓市走向?不妨參考專業的樓市分析報告,助您掌握市場脈搏。
總括而言,香港的市區重建是一個複雜且專業的領域,其核心的都更條件涉及樓齡、業主同意比例和法定程序等多重因素。對於舊樓業主來說,了解這些門檻不僅能幫助評估自身物業的潛在價值,更能讓他們在面對發展商或市建局的收購建議時,處於更有利的談判位置。隨著政府持續檢討並可能放寬強拍門檻,預計未來將有更多舊樓符合重建資格。業主應保持對相關政策的關注,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如測量師、律師)的意見,以確保自身權益得到最大保障。
樓宇的業權狀況是關鍵。僭建物本身沒有業權,因此在計算業權份數時不會被考慮。在估價賠償時,合法的業權人才會獲得賠償,僭建物和劏房的租戶通常只能獲得搬遷津貼。樓宇的結構問題(如劏房導致的改動)可能會成為發展商評估重建迫切性的因素之一,但不會直接影響法律上的資格門檻。
在香港的法律框架下,單一或少數業主無法永久阻止重建。一旦發展商集齊法例規定的業權份數(例如80%),便可啟動強拍程序。屆時,即使您不同意,土地審裁處亦有權頒令強制拍賣整棟大廈。成為「釘子戶」的主要作用是在談判階段爭取更好的收購條件,但無法推翻整個法律程序。
收購價主要基於專業測量師對物業的估值,會參考同區類似樓宇的市價,並考慮物業的重建潛力。市建局則有其「七年樓」的補償機制。所謂「一呎換一呎」在私人市場極為罕見,因為發展商需要計算建築成本、利息、利潤等。業主應以獲取一個公平合理的現金補償為目標,而非執著於面積對換。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沒有固定時間表。單是業權收購階段,如果業權分散或業主意見不一,就可能耗時5至10年。進入強拍法律程序約需1至2年,而拍賣後到清場、拆卸、重建及入伙,還需要至少4至5年。因此,從最初接觸到新樓落成,整個週期長達十多年是相當普遍的。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