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想了解最新的內容和促銷活動嗎? 通過我們的每周時事通訊獲得最優惠的價格!
2025 年 4 月 14 日
最近更新:2025 年 4 月 14 日
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美國針對中國商品的整體關稅徵收總額已達至少 145%,遠高於多數經濟學家所認為足以重創雙邊貿易的臨界水平,反映出雙方對抗局勢正逐步惡化。
此舉不僅再次掀起市場憂慮,也讓深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蘋果公司(Apple)成為焦點——其主力產品 iPhone 的生產成本恐大幅飆升,對公司盈利結構造成直接衝擊。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TechInsights 的估算,目前一部 iPhone 16 Pro(256GB)在硬體、組裝與測試方面的總成本約為 580 美元(折合約港幣 4,506 元),與建議零售價 1,100 美元(約港幣 8,547 元)相比,蘋果仍具備穩定的硬體利潤空間。然而,特朗普提出的高關稅政策得以落實,受影響的零件與組裝成本將同步上升,預計每部 iPhone 成本將增至 850 美元,單部成本增幅達 270 美元,升幅超過 46%。
若蘋果選擇吸收成本,將顯著壓縮其硬體業務毛利;反之,若選擇轉嫁成本,市場預計新一代 iPhone 售價將可能上調超過 200 美元,對終端需求形成明顯壓力。
iPhone 最終是在中國完成組裝,但實際上是一個全球製造協作的產物。iPhone 的主要零件來源遍佈全球——核心晶片由蘋果自行設計,並由台積電(TSMC)於台灣製造;記憶體晶片來自韓國(三星、SK 海力士)與日本(鎧俠);OLED 螢幕則來自韓國(三星、LG)及中國(京東方)。其他關鍵零件,包括感測器、連接晶片與玻璃面板,則來自美國(如高通、博通、康寧)與歐洲(如意法半導體)等地。
中國的角色集中在最終組裝階段,由鴻海、立訊精密、和碩等企業主導,並逐步擴展至電池、金屬結構件與部分模組的供應。若高關稅政策涵蓋所有「中國來源」的零部件,對蘋果整體供應鏈將構成系統性衝擊,影響範圍遠不止於製造與出口。
面對潛在的政策風險,蘋果已啟動全球供應鏈多元化計劃。近年來,該公司持續強化在印度的生產能力,部分 iPhone 型號已在當地組裝並出口至國際市場;同時,越南亦成為 AirPods、iPad 及部分 Mac 裝置的主要生產地。惟在短期內,要完全取代中國龐大且高效率的電子製造生態系統仍存重大困難,尤其是在供應商集群、物流配套與熟練工人等方面。
除供應鏈調整外,蘋果亦可能採取以下策略應對成本上升:
高關稅政策對科技產業的影響不僅限於個別公司,長遠而言或將改變整個產業的盈利模式與區域佈局。
科技產品具有高度國際化的供應鏈,高關稅不僅影響最終組裝,亦可能擾亂原材料與零件流通。企業需重新評估其製造與採購模式,成本上升將直接壓縮毛利。
成本壓力將迫使企業在非核心業務支出上削減,影響長期研發與創新投資。對品牌競爭力依賴甚深的科技企業而言,這可能構成長期隱憂。
部分企業或選擇針對不同區域推出差異化產品版本,以配合當地稅率與成本結構。然而,這種策略將增加生產與管理複雜度,亦不利於維持一致的品牌形象。
*文章內容僅作為分享及參考用途。